嘉宾:张国刚曾任南开大学教授、历史系主任,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中国唐史学会会长,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。
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代表作有:《唐代研究》、《从中西初次相遇到礼仪之辩: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》、《唐代家庭与社会》、《文明对话:中西关系史》、《德国汉学研究》等。
为什么欧洲汉学发达?有语言学传统,也有科学的理论范式。问:您研究过欧洲汉学的发展。
以前有人曾说过,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把自己的学问放到国外去的国家。
现在很多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人都会读西方的作品。
所以想问一下,欧洲汉学它的优点在哪里?中国的学术研究应该从西方的经验中汲取什么?
张国刚:欧洲的汉学可以分为几个阶段:19世纪以前的一个阶段。
1814年法兰西学院开始设立汉学教授,第一任教授的中文名字叫雷慕沙(Jean Pierre Abel Rmusat)。
雷慕沙
事实上,在1814年之前,在中国有许多传教士,包括利玛窦等人,他们向西方介绍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翻译。
这个阶段的汉学其实和之前没多大差别,也主要是翻译和介绍,带有一种宗教的目的。
虽然主观上可能没有这个目的,但客观上确实有,也体现了西方人自身文化的优越感。
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西方汉学家多为外交官,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汉学教授韦德和翟立思,他们都曾是驻华外交官。
汉堡大学后来担任德国驻北京、上海和厦门领事,在奥兰阁柏林大学任教,也是德国第一位汉学教授。
大批这样的学者,他们都是翻译、介绍中国的历史为主,他们也请了一些中国人来帮助翻译很多中国的书籍。
兰格
第二阶段大概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。
当时出现了一批学院派,他们研究中国有西方历史悠久的东方学的学科背景:汉学从属于东方学,以及1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气候的历史比较语言学。
对比历史语言学的起源,欧洲人发现印度的印地语和梵语与欧洲的日耳曼语,包括希腊语、拉丁语、德语和英语属于同一语系,因为词缀、前缀、后缀甚至语法都很相似。
这就是所谓印欧语系。
这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兴趣。
后来汉学就是靠这个推动的。
西方人后来到吐鲁番、西域考察过几次,发现了很多胡语文书和汉语文书。
他们破译了中国许多消亡的语言。欧洲人破译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。他们有这个传统。
欧洲人热衷于研究中国西域的历史和地理,而这种研究需要研究藏语和蒙古语。
语言方面,西方有很大的优势。
探险家斯文赫定
西方汉学和东方学注重古典文献学的训练和学习。
中国人的国学研究,很注重西方的这种东方学、语言学的传统。
清华于1925年创办了国学。当时对国子监的学者做导师有三个要求:第一是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;二是熟悉欧洲、西方、日本的汉学;三是既用科学方法,又用考证方法做研究。
以前的中国历史研究,是从来不跟语言搞在一起的,但是西方的汉学它是语言学上面的学问。
汉学家魏礼贤
20世纪西方汉学的繁荣,也是受到一战后西方反思精神的启发。
西方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。为什么欧洲人总是打打杀杀?开始佩服老实的东方文化。
梁启超的《欧游心影录》里说得很清楚,“五四”时期他正在欧陆考察,他在《欧游心影录》劝告中国人,你不要再糟蹋自己文化,仰慕西方文化了,西方现在还期待中国文化的反哺呢。
当时欧洲很多大学开始设立汉学系。
1925年,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有一个叫卫礼贤(Richaid Wilhelm)的人,创办了汉学系,还提到当时北京正在筹办的“清华国学院”,他是一名新教传教士。
陈寅恪、傅斯年这些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到西方学习的。
他们在那里感受到了一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信。
傅斯年曾说,巴黎和东京的东方主义应该带到北平。当时我们也认识到了欧洲汉学的优势。
佩利奥特
除了西方人在语言上的优势,还有哪些优势?中国传统之学缺乏理论工具,而中国之学是一种判断,讲求正统,歧视谬误。它不具备现代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来做出理论判断。
1810年以后,欧洲的研究性大学摆脱宗教的束缚以后,他们社会科学的发展就影响到了汉学研究。
有一个人叫孔(又译康拉迪),是林语堂的博士生导师。他在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时,注意用现在的概念和理论来讨论。
伯希和在给他去世时写的悼念文章里面就说,过去的汉学家都是翻译一些中国的书籍,最多进行一下解释,可孔拉迪不一样,他开始从社会学、宗教历史学的角度去解释古史,我们在这方面是一片空白。
西方汉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。
比如后来史学大家陈寅恪,他著作的形式是非常传统的,你把他书中的注释去掉,就跟古人的书一样,抄书和评论是连在一起的,很像吕思勉的断代史系列。
陈寅恪作品
但他的问题意识是现代的,比如关陇群论,他对种族和文化的看法。
他是想建立一个进入现代阶段的中国传统学说,这个我们没有做的,现在还主要移植西方的。
总之,西方汉学有各种优势,比如语言的优势,社会科学作为工具的优势等等。
前些年,先生在《九州学刊》创刊号上,写过一篇文章《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》,我很赞成他的说法。
20世纪开始引进西学兴办中学,如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历史事实的双证据法。西方汉学家的著作起到了示范和桥梁的作用。那么,就应该改变把西方理论奉为神圣的做法,以此为他山之鉴。你应该从中国内部总结社会理论范式和概念工具。
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”需要两个方面,两个变化:时间变化,空变化。
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,其生长的空间土壤,与我不同;其理论的适用性会有圆凿方纳的问题。
需要空之间的转换。
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代表了当代人对于该领域问题的思考,其解释框架,如何还原到历史上同样的问题领域,还有一个时间上的转换。
家暴能解释武则天虐童吗?武则天小时候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欺负,产生心理障碍?汤灿高宗对武则天的爱可以解释为恋母情结吗?中世纪庄园制下的自然经济能否用来解释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?有时候,我说历史学科单方面推进的可能性很小。既然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,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社会科学的整体进步。
我们应该洗去西方人贴的标签,回归原点。问:现在很多学术研究框架都是用西方理论构建的。
曾经看到过一个评论,有人会拿黑格尔去解释康有为,但从来没有人会拿康有为解释黑格尔。
中国的学术一直在跟随西方的理论框架,这的确是一件可悲的事情。
张国刚:这说明中国需要自己的孟德斯鸠,甚至需要自己的马克思。
要有人扎扎实实在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当中归纳出一些概念,理论,说明中国的历史,解释中国的道路。
现在一般叫用中国的话讲中国的故事,用中国的话讲中国的路。
这样做的困难在什么地方呢?自然语言变成特定的学术语言,就有了固定的内涵,比如经济、权利、,这些固定的内涵是从中国历史实际中概括出来的,还是从西方的理论词汇中套用的?这就是问题。
我们应该用什么词来概括中国的传统社会?应该用什么词来概括中国的制度?中国叫自然经济,地主经济,主义。这些词的确切内涵是什么?其实都是需要推敲的。
有的学者用富民经济来形容宋朝的政策,就是为了在这里有所突破;有些学者嘲笑资本主义的萌芽情结,这也是试图摆脱套用西方理论的后遗症。
古代农业生产
从自然语言到专业术语,两者之间会有问题。
所以我们用自然语言,专业的术语来表达描述我们历史上的现象,经济现象,社会现象,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内容,是需要深入的讨论。
当我们用西方的话来解释时,就会有障碍,因为东方的知识都是西方人建立起来的。
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如何回归到本原,把近代以来我们被贴上的各种意识形态标签洗干净。
我把西方用意识形态激励自己、统治世界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——1.0版、2.0版、3.0版。
1.0版。
1494年在教皇的干涉下,葡萄牙、西班牙签订条约,以教宗授权的方式划分海外殖民地,东边给葡萄牙,西边给西班牙。
他们瓜分殖民统治,瓜分世界的理由是什么?教皇说我代表上帝,所以所有不信上帝的非徒都应该占有他们的土地、财产和财富。
2.0版。
工业前后,西方社会突飞猛进,美洲、澳洲和非洲是落后的,亚洲也落伍了。
他们征服世界的理由是什么?我先进,你野蛮,我文明,你庸俗,我进步,你落后。
新路线探索示意图
二战后,西方出了一个3.0版本。
3.0版本是什么呢?是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。
我曾经说过,中国有很多问题和难题。
一百多年前,君主立宪搞不成,是因为康有为错了。
英国和日本都有立宪君主制,他们的君主制是永恒神圣的。
中国呢,唐朝姓李,汉朝姓刘,明朝姓朱,宋朝姓赵,清朝皇祖姓爱新觉罗,冯玉祥能用武力把逊位的清室赶走,这在日本是不可能的,与英国光荣的做法也大不相同。
中国的朝代沿袭的是混乱的统治,“王侯将相有一种太平”无法构建稳定的秩序。
宋教仁热衷于议会,也不符合国情,初年有4亿多人口,你用投票选举,不是开玩笑吗?
陈胜起义
评价一个系统,不是用绝对的完美,而是用相对的适合度!制度演进随着诸多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发展,适应度的门槛在上升,完善度的分数在上升。
所以我们读历史,可以找到制度的传统渊源,看到制度的问题,看到制度的改革方向。
我们和西方人两百年前是没怎么打过交道的。
200年后,中西相遇,西方是工业国,中国是农业社会。
现在中国已经大踏步的追了上来,尽管任重道远。
评论列表